抗疫期間關在家裡,大家和身邊的人相處得如何呢?
特別摘錄 蘇絢慧分享空間老師的此篇文章,提醒關愛的彼此出於好意的幫忙,別變質成了強迫性的控制。
------
😔以「 #我都是為你好 」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
給別人不需要的東西,不是行善。
自以為的貼心,可能是干擾。
所謂存好心,也可能做錯事。
當一個人心中沒有考慮別人的立場以及處境做換位思考,無法體會別人的經歷,自顧自地認為自己是好人而付出、而介入時,其實只是符合自己的假定,只是想讓世界符合自己的設定運作,而與他人的需求無關。
強迫人接受不是尊重,一切付出只是想滿足自己的「期待」,所以當別人拒絕和不接受時才會非常失落。
總有人不明白,不是自己想給,別人就一定要收。好心也會出現破壞和干擾的行為。
▶️總有人企圖「改變」他人, 忘了自己可以「 #幫忙」, 但不能強求「 #改變」。
「幫忙」是,幫可以幫的忙,幫了之後就離開,並且放下掛慮和執著。想要用「幫忙」來改變別人,那是控制,也可能是一種對人的輕視。
與人交往如果抱持「我幫你的忙,你要用我想要的結果來交換」的心態,就是交易和買賣,並不是幫忙,甚至把互動當作某一種計畫的投資了。
幫忙,是出於能為自己所可以給出的幫忙負責,知道自己可幫的限度,和不可幫的範圍。然後清楚覺知是出於自己願意「幫忙」,而不是等著別人感激和報答。
當「幫忙」變質成要求對方的籌碼,或是刻意要讓對方記得受惠,之後言聽計從,視自己為生命的救贖,那就會是一條死胡同。這樣的「幫忙」最終會扭曲變形,成為別人自尊上的一道傷口。
幫你能幫的,放下你不能幫的,在幫與不幫之間,請回歸理性,合情合理地清楚自己真實的能力和情況。切忌不要誇大,不要為了自己的自尊或虛榮,就要不顧一切地給出去。如果不淨空自己的意念和執著,這樣的幫忙也只是為了強化自己比對方優越的想像。
不要自以為自己的階層或層次比別人高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才和不擅長之處。所以幫忙,是一種彼此的協助和互補,我們都需要彼此的存在,也能因為各有所長,達成生活品質的提升,及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。
---
以上文字摘錄自《立下界限: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,找回平靜,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》
作者:蘇絢慧
了解更多 👉🏻https://bit.ly/3fVLMhR
#哇賽心理學 和 #天下雜誌出版 天下讀者俱樂部 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。
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出於自願幫忙的人事,或是「#立下界限」,我們將在6/12抽出幸運獲書者,並在限動中公告喔。